建设
Party-mass building
8月28日,我院耳鼻喉科护士曾晨代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参加了由市委统战部、武汉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无党派人士优良传统与中国梦”演讲比赛。她以《爱的力量筑梦医患情》为题,讲述了我院无党派人士、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范学朋在平凡岗位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追求卓越,以医技、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进事迹,诠释了一名无党派人士心中的“中国梦”。最终,曾晨凭借真挚的情感与出色的发挥荣获了比赛二等奖,特此报喜!
(组织处、党办)
附:比赛演讲稿
爱的力量筑梦医患情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护士曾晨。两天前,几经思索,我做了一个决定:更换了演讲稿,因为我想通过几件小事来告诉大家我身边的一名同事。他在岗位上追求卓越,乐于奉献,希望用医技、医德,来构筑和谐医患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奉献出一名无党派人士的微薄之力。
他叫范学朋,今年37岁,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1米78的个子,皮肤黝黑。经常面对危重症患者,他的脸上常一脸严肃。
2008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一名心脏手术患者,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打开的胸腔迟迟不能关闭,靠仪器维持生命。主刀的德国大夫束手无策,部属、省属医院专家会展,也建议放弃。手术室外,家属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年轻的范学朋主动请缨:“让我试试,我一定把他救活。”那一天,是他初到一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半个月,他把手术室“变”成病房,实在累了,就睡在手术室地上。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能下地走路,他却瘦了10多斤。同行都惊叹他创造了医学的奇迹,可同事们都知道,这背后,是他不分昼夜的全心付出。
医院惜才爱才,不久破格提拔范学朋为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很快,他迎来了第一场大考验。
2009年,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范学朋带领科室人员,抢救全省第一例危重H1N1流感患者。患者送来时,全身缺氧严重,生命告急。
情况危急,但手边没有专业防护眼罩、口罩,他冒着被飞沫传染的风险,在没有保护措施下给患者第一时间打开“呼吸通道”。日夜守护3天后,患者脱险。范学明也赢得了参与抢救的全体省级医院专家的赞扬。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范学明深知,一个好的带头人,自身技术要过硬,关键是整个团队也要进步。每天,他都亲自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查房,在临床一线授业解惑。在诊疗操作时,他手把手传教。有年轻医生作诊疗操作时,他放手却不放眼,常在关键时刻进行指导。
当团队成员遇到难处请教时,他会先问三句话: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得好?你需要我怎样支持你?给你一个目标。
短短两年,重症医学科在范学明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从单科发展到综合,承担的一项研究,使科室成为全省第一个配备胃镜的重症医学科,进而成为湖北省肠内营养示范中心,业务总量翻了近5番。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范学明常说,医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高尚之德,其次要有救死扶伤之能,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想赚钱,就不要当医生了。因此,他给科室定下了“两个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作为医生,难免碰上患者家属偷偷塞红包。范学明每每婉拒,着实无法推脱,他便主动上交,累计拒收红包超10余万元。
真诚的背后,换来了患者的尊重。博学、敬业、仁心……重症医学科成立6年,好评如潮水般向范学朋涌来,各种奖励也纷至沓来。他很平静,只是说:“比起当一位名医生,我更愿意当一名好医生。”
我曾与范老师谈及如何实现“中国梦”。他思索片刻,朴实的脸上微微一笑,说,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要实现“中国梦”,每个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与他而言,从现在做起,少空谈,重实干,为患者多攻克医学难题,用爱的力量,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就是让我感动不已的无党派人士范学朋:
穿着质朴的白衣,骨子里透出的医者的正气;
说着朴实的话语,彰显着新时代无党派人士实干者的风采;
虽不曾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却同样拥有一颗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炙热之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者: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