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
Party-mass building
2015年第34期 总第437期
武汉市第一医院 编 2015年10月12日
抓机遇 破瓶颈 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之路
-------------我院康复科发展历程
康复科在院领导的关怀及扶持下,经历十余载的不断发展,从当初仅有不足十人的理疗科门诊,发展到目前拥有门诊、卒中单元、盘龙康复病房,医技护人员达50人的医疗团队。从默默无闻的小科室,发展到国家及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康复专科。这十余载,科室老职工及新生力量的不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使科室得以不断进步,专业水平及学术地位居省市前列。
一、抓机遇求发展,不找院长找市场
康复科成立于1976年,早期只有康复门诊,以颈腰椎病为主要病种,科室整体工作以中医康复治疗为主。但是,康复科人一直希望能将科室做大做强,同时也明白,医院在人力财力上给的支持毕竟有限,最终要靠自己,所以早期康复科人一直在自己找市场、找机遇。
跨过200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康复科的刘琦主任意识到愈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需求巨大的新兴市场,2002年底,为促进科室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康复,同时抓住这一新兴市场,刘琦主任主动与我院神经内科联系,希望借助我院神经内科这个平台开展神经康复工作,科室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只为吸引病员、打开市场。恰逢神经内科有建立湖北省第一家集医疗、康复与一体的卒中单元的打算,两个主任一拍即合。
于是,刘琦主任开始亲自带领医师、技师深入神经内科病区,参加神经内科查房,与神经科医生沟通交流,开展床边康复治疗,从神经科一个病区一位病人床边康复开始,到最后神经内科所有病区早期康复的全覆盖;从医技人员门诊、病区两头跑,到神经内科固定成立一组由康复医师、技师组成的康复团队,康复评估、治疗流程不断规范、细化。
通过早期康复介入,康复医生规范的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康复技师日复一日的床旁治疗,在两个科室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脑卒中患者并发症(褥疮、肢体肿胀、肩痛、吞咽呛咳、痉挛等)减少了,致残率降低了,患者对我院的满意度提高了。早期康复成为神经科医生药物治疗之外的另一把利器,实现了科室之间的双赢,神经康复的种子在我院悄然生根、发芽。
2008年,科室参与了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科室技术水平及专科实力均达到重点专科要求,由于没有康复病房最终未能夺得重点专科殊荣。为了科室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经科室积极向医院申请,2008年9月13日,康复科病房在我院盘龙分院成立,设置床位数为30张。科室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迎来了我院康复科发展的春天。
二、克服困难破瓶颈,树立品牌做大做强
盘龙康复科病房的成立,使科室神经康复工作得到进一步延伸,实现了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及中后期康复的无缝衔接。科室工作在以前单一康复诊断、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病房管理工作。病房成立后,由于病区远离本部,科室发展在环境和硬件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周边生活配套未跟上,加之交通不便,病人收治困难。康复病房配套设施(如电梯、管线、卫生间)因使用时间较久,经常发生小故障等。科室面对一个个困难,一方面积极向医院主管部门反映,寻求解决措施,一方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处置能力。
因盘龙分院离市区远,住院患者家属送菜送饭极为不便,刚开始病人吃饭只能在外包的食堂订餐,但康复病房因整体体量小,食堂从成本方面考虑,菜品花样较为单一。同时,食堂只能顾及大部分人的口味,对于饮食需求特殊的病人群体却无法顾及,如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病人,菜饭必须柔软,才方便调成糊状易于吞咽,防止误吸;对于脑卒中病人饮食宜清淡低盐低油脂等。患者饮食困难不解决,既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又不利于留住患者,科主任及护士长积极与盘龙分院后勤经理联系,在保证用水用电安全,由后勤专人负责的前提下,为病人开辟了一间免费小厨房,方便病人家属为病人做饭做菜。小厨房成立之后,以前病人因饭菜方面的抱怨没有了,大家纷纷赞扬医院从点滴小事关爱病人的贴心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比环境和硬件差更大的困难,那就是医疗风险。病区远离院本部,且康复病房收治病人以脑卒中病人居多,病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盘龙康复病房由于没有相关检查设施及其他相关科室作为依托,存在医疗风险较大。为提高急危重症处置能力,开科初期,经科室申请,先后有神经内科梅俊华医生、心血管内科柯于鹤、昌薇医生到康复病房支援康复科工作。为提高科室医生急危重症处置能力,科室克服人员少的困难,新职工均要求到心血管内科、神经科、急诊科轮转学习1个月以上。同时,科室每年均邀请心血管科、神经科、急诊科医生来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并与我院急诊科、内科ICU建立了“绿色通道”,以利于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康复科人不抱怨不坐等,一方面争取医院的支持,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品牌。成立病房之初,科室主要依托卒中单元收治病人,希望实现脑卒中早期及中后期康复的无缝连接。但因盘龙分院周边生活配套匮乏,离市区较远,加之盘龙城开发区属于新区,交通不便,许多神经科病人因家属照顾不方便,最终还是选择了市区其他医院。为了病房的发展,科室上下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以服务赢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慢慢我们从1位患者、2位患者逐渐发展到二十几位患者。同时,我们在卒中单元成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与神经外科、呼吸科、骨科及心血管内科合作,开展床边康复治疗,将康复理念逐步播散到临床各科室,拓展科室康复病种。
为弥补科室病人来源单一,住院病人量不足的短板,科室非常重视专科宣传。2013年,科室医生李进华同志在小区内救助中暑倒地老人,其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大提升了科室的曝光率,提高了科室形象和美誉度。我们希望这种效应能持续,所以以此为契机,主动出击,联系湖北经视,参与湖北经视健康快车、经视欢乐送等媒体活动,通过经视欢乐送节目在湖北省内征集脑卒中困难群众免费送康复医疗服务的活动,经过1年余的持续报道及媒体参与的跟踪随访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康复医学科在省内的知名度,慕名而来的病人逐渐增多。同时,科室利用QQ、微信等与住院病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人员建立线上联系。加强盘龙城分院周边社区的宣传工作,科室连续三年通过主动到社区在市民家门口开展冬病夏治活动,提高科室在盘龙地区的知晓度。同时积极参与医院医联体工作,定期派高年资医师到满春街、易家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康复指导工作。通过以上种种方法提高科室的专科影响力。2013年8月,因病人逐渐增多,经医院领导批准,康复科床位增至63张。
三、爱岗敬业舍小我,齐心协力筑大家
因为客观地理原因,我们科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多,而每一个康复科人为此付出的心力和牺牲的个人时间更是数不胜数。科室班车每天早上7:30从利济路院区发车,为赶班车,大多数职工天不亮就得出门。从医院本部到盘龙院区,交通状况良好情况下坐车也需近1个小时。下午下班又恰逢交通晚高峰,一般到达医院都将近19:00点(遇到雨雪天气则更晚),许多职工万家灯火时却还在回家的路上。同时,因每天在路上的耗时较多,导致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被压缩了,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科室工作人员经常是治疗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病人多的时候还需要中午加班。早出晚归是常态,中午加班无例外。每当遇见大雪大雨等极端天气,因担心第二天交通车不能按时到达盘龙院区影响患者治疗,科主任和未成家的治疗师就会主动留宿科室,因此,虽然康复科远离市区,但不论天气状况如何,患者治疗都能按时完成。
因康复病房没有相关临床及辅助科室支撑,病人检查、会诊等常规处置均需到院本部完成,为了保证病人安全,一直以来病人到院本部检查、会诊均由下夜班医生护士陪同到本部,常年来科室医生处置好手头的工作下夜班要到下午才能回家。这不是某一天的状态,而是康复科的每一天。康复科收治病种以脑卒中为主(有的患者还是多次脑卒中),病患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再发脑血管意外风险极高。因康复病房没有辅助检查及相关临床科室,一旦病人出现不适,我们只能一边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边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同时向医院相关科室请教及向医务处报告,若病人病情相对稳定,则启动绿色通道,由医生陪同122或120护送病人到总院,完善相关检查,再根据病情急诊留观或转神经科、ICU。若患者病情危重,则在做好基础临床处置的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要求患者就近转院诊治。
虽有以上种种困难,但全科职工从未抱怨,也从未在困难面前退缩,大家怀揣着一颗爱岗敬业的心,康复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每一个康复科人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勇敢面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困难,用积极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温馨的康复服务赢得住院病人的信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个大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今天的康复科
康复病房成立至今,经过不断积累,科室在卒中单元成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形成了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及脊髓损伤康复三个亚专科。专科康复品牌效应逐步显现。2010年科室顺利通过湖北省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市属医院中位数不多的几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2011至2012年,科室举全科之力,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获批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在人员有限,医疗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仍能较好防范医疗风险,形成康复特色鲜明,亚专科发展均衡,医疗、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深受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康复医学科病房成立至今,专科业务量稳步提升,2014年年出院病人突破1100人次,全科业务收入突破1000万元。近三年获批省市科研课题3项。
康复科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离不开医院各级领导对科室的照顾与扶持,离不开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是全科上下齐心协力,不畏困苦,甘于奉献的结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团结奉献精神,按照医院的要求积极谋发展,康复科的明天将更美好!
康复科